石经山爬山活动之千年古韵
2019年5月11日集团公司工会组织了石经山的爬山活动,上午十点从公司出发,沿途经过盘山道——周张路,又称备战道,是修建于1973年的国防战备路,风景美如画。
周张路
石经山位于云居寺东北1.5公里处,是太行山的支脉,海拔400米,本名白带山,又因山上长有莎题草,也称莎题山。唐时名涿鹿山,当地俗名小西天。石经山不仅是一个拥有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迹的名山,也是房山石经刊刻的起源处,更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这里的4196块隋唐石经为国宝级文物。
石经山正门
跨过京原铁路,是水泥与山石铺就的小路,蜿蜒在万亩苍松翠柏间,路旁不时有石刻和传说石散落其间。
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云居寺,提出要再现“回首林烟漠”,经过20多年的抚育,白带山形成了万亩林区,刻碑以记之。
万亩林区石刻
沿途经过龟石,像似一群神龟出山迎客,有诗赞曰:“神龟朝拜小西天,西天藏经不一般,神龟护宝又迎客,化作顽石已千年”。
龟石
石经山有“小西天”之誉,是因山上有五座突出的高台,俨若印度古天竺圣地,故称为“小西天”。
小西天
石鱼,相传静婉大师刻经事迹感天动地,玉皇大帝特赐消灾祛病的石鱼以保佑众僧完成刻经大业,据说摸摸石鱼可保平安吉祥。
石鱼
背靠石,相传唐朝开元年间左丞相与好友到雷音洞朝拜礼佛,走至此处汗湿衣背,靠此石上休息,背上的官印正好印在了石头上,故名“背靠石”。
背靠石上的官印
神仙榻,传说张果老在此小憩过。
神仙榻
过了绵羊石,便是施茶亭,位于石经山半山腰,海拔360米处,原为唐代佛殿,内供接引佛,明万历20年石经山出土佛舍利后,来此观瞻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为给信众提供一个休息场所,当地一位叫李君的善人修建了施茶坊,后损毁,2006年原址重建。
施茶亭
从施茶亭转出,是千年古道,据说开凿于隋大业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千年古道石刻 千年古道
走过一段平坦的石路,是108级台阶,古人开凿了108级台阶,象征着人的108种烦恼,每登一级,就消除一种,走完这108级台阶,就意味着消除了一切烦恼。
108级台阶
沿着千年古道,循着先辈锲而不舍的石径精神,就来到了圣水井,此井深十米,为刻经先人凿岩而成,因井水甘甜千年不枯,被老百姓传说为神井。
圣水井
在圣水井旁大家休息了片刻,公司贴心的准备了爬山的食品和水,大家补充体力后继续前行。
继续上行便到了藏经洞区,藏经洞区共有九洞,分上下两层,一层是一洞、二洞,这两洞是静婉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唐开元年间开凿的,一洞藏经972块,二洞藏经1018块,经板均刻于唐代,两洞之间有“念佛”二字,是明万历年间一钦差所书。
藏经一洞
藏经二洞
在一洞、二洞的正上方,是藏经三至七洞藏经七洞的边上,修建了一座小的观音寺,著名的千佛洞雷音洞,是藏经五洞。
藏经七洞
观音寺
雷音洞
藏经五洞,雷音洞,经考古专家研究,雷音洞被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时间为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距今已1400年。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遗迹显示,雷音洞的经板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预制打磨平整后再运到石经山上雕刻的。
距离藏经八洞旁的古井不远处,有一道陡峭的台阶通向上方,沿台阶攀爬而上,是两株千年古柏,称为夫妻树。
夫妻树
转过夫妻树,迎面是一座七层宝塔,此塔名金仙公主塔,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40年),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
金仙公主塔 上寺遗址
金仙公主塔旁边是石经山首次建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要发现——完整的上寺和曝经台遗址。
曝经台遗址
在上寺和曝经台遗址中间,有一条甬道,可以上到观景平台,台上有一唐代单层小塔。
单层小塔
观景平台远眺
员工合影
全程董事长带领大家一同探索石经山的奥秘,一路不断的讲解各古物的由来及渊源,使员工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收获了无穷的知识和乐趣。
安龙是个家,我们爱护它,在这里,让人感觉到了家的温暖,志在山顶的人绝对不会迷恋山腰的风光,向着梦想的光点,向着成功的彼岸,安龙人勇敢地前行吧!